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

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

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

無眼耳鼻舌身意。

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

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

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

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

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

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

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

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
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

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

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
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

即說咒曰,揭諦揭諦。

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

菩提薩婆訶。

 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釋義】

一 慧能六祖:「般若者。唐言智慧言。」

二 慧苑音義:「般若。此云慧也。西域。慧有二名。一名曰。般若。二名曰。末底。」

三 呂純陽祖師:「般若。梵語。義釋曰。妙智慧。出自第九識之自性。智慧。梵語曰末底。出自第八識之心識。知識。梵語曰。若那。出自第六識之意識。」

四 鳩摩羅什:「般若者。秦言智慧。一切諸慧中。最為第一。無上無比等。更無勝者。」

五 佛學辭典:「波羅蜜。新譯家謂波羅蜜多。」

六 慧能六祖:「何名波羅蜜。此西國語。唐言。到彼岸。多義離生滅。」

七 鳩摩羅什法師:「波羅。秦言。彼岸。蜜。秦言。到。若能直進不退。成辨佛道。名到彼岸。」

八 大乘義章:「波羅蜜是外國語。此翻譯為度。亦名。到彼岸。波羅者。岸。蜜者。到。」

九 呂純陽祖師:「波羅蜜。到彼岸也。多。定也。言欲到彼岸。須依定力。有慧無定則難到彼岸。故新譯家謂波羅蜜多也。」

十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 大品經

   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  放光經

    光讚般若婆羅蜜經   光讚經

   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  道行經

    天王問般若波羅蜜經  天王問經

   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 小品經

    文殊問般若波羅蜜經  文殊經

   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 金剛經

十一 呂純陽祖師:「心為一身之王。積聚諸經中一切要義者。亦曰心。心經雖二百餘字。能積聚大般若波羅蜜經六百卷之精要。包含六百卷之經義。毫無遺漏。故曰心經。經者。徑也。言此經乃返本還原之路徑也。」

十二 金剛經(六祖註):「經是聖人之語。教人聞之從凡入聖。永息迷心。此一卷經。眾人性中本有。不見性者。但讀誦文字。了悟本心。若不明自性。不悟本心。誦之何益。」

十三 佛學辭典:「今塑畫觀音者。無不作婦人之相。考宣和畫譜。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。但不飾婦人冠服。則唐宋以前塑觀音像。絕不作婦人之相。元僧譾陋無識。以妙莊王三女。可一笑也。」

十四 呂純陽祖師 詩曰:

觀音佛誕玄之玄  運用良知注一切蠲

十九日中藏密意   二而六九也如焉

注:孟子:「所不慮而知者。其良知也。」

十五 呂純陽祖師:『民國習俗。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生之日。六月十九日為圓寂之日。九月十九日為剃度之日。此三個十九日的「十九」數字。玄中有玄。誰人知之。誕生。圓寂。剃度皆為十九日者。「十」乃吾人之本性。「九」為第九識。當知「觀世音」本是果地菩薩。應化出世間時。已具備本性圓滿。如如不動。圓寂。剃度時亦如是。再者。誕生為二月者。「二」。二儀陰陽也。則喻男女二眾也。觀世音應化出世間。時男時女。變化萬千。故以「二」為誕生之月。剃度為九月者。「九」。九眾也。觀世音為度化九眾剃度出家也。圓寂為六月者。「六」。六度也。菩薩修此六度。成就自利利他大行。度到彼岸而皈菩薩道也。此乃暗示世人。當修六度以進菩薩之果位也。』

十六 佛學辭典:

比 丘:持具足戒之和尚   比丘尼:持具足戒之尼姑

沙 彌:持十戒之男眾    沙彌尼:持十戒之女眾

出 家:持八戒齋之男眾   出家尼:持八戒齋之女眾

六法尼:持六法戒之尼姑(五戒加不非時食。曰六法戒)

優婆塞:持五戒之男眾    優婆夷:持五戒女眾

十七 (一)不殺生         (二)不偷盜

      (三)不淫(守五戒者曰不邪淫)(四)不妄語

      (五)不飲酒         (六)不著華鬘。好香塗身。

      (七)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。 (八)不得坐高廣大床上。

      (九)不得非時食。(齋戒)    (十)不得捉錢金銀寶物。

十八 大莊嚴經:「色如聚沫。受如水泡。想如陽燄。行如芭蕉。識如幻事。可知一切。皆如鏡中花。水中月。夢中山河。虛而不實。」

十九 色蘊:『色由四大六根和合積聚而成。「色」如聚沫。色指人體。沫即水泡。謂因風吹水成沫。虛有相狀。體本不實。且瞬息即滅。以喻眾生四大假合之色身亦如聚沫虛而不實。』

二十 受蘊:「由五根眼身鼻舌身承受五塵色聲香味觸謂之受。受如水泡。水泡須臾即沒。以喻眾生所受苦樂事。亦如水泡起滅無常。」

二O 想蘊:「謂意識應於六塵而起想像之作用也。想如陽燄注。陽燄謂春日遠望曠野。日光發燄如水。而實非水。渴迷者思飲。終不可得。以喻眾生。妄想不實。亦如陽燄。」

      注:楞迦經:「譬如群鹿。為渴所迫。見春時陽燄。而作水想。迷亂馳趣。不知非水。水不可得。渴愛因緣。妄起此想。」

二二 行蘊:「意識思維塵境。造作善惡諸行之作用。行如芭蕉。芭蕉與香蕉形似而實不同。芭蕉危脆。中空而不堅實。喻眾生妄念遷流。造作諸行。亦如芭蕉。虛脫而無堅實。」

二三 識蘊:「識為了別之義。謂對境而分別各事物之心識。識如幻事。謂幻師以幻術力現出種種幻事。如咒土生瓜。符水化魚等。皆幻力所成。本非實相。以喻眾生。識心分別諸法。皆屬妄想。」

二四 佛學辭典:「舍利子。又作舍利弗。舍利弗羅。舍利弗多羅。舍利者。母名。弗。或弗多者。弗多羅之略。子之義。為舍利女之子。故曰舍利子。為佛之弟子中智慧第一。」

二五 辭海:「異。分也。」

      辭彙:「異。分離。」

      國語辭典:「異。分開。」

      心經注解:「異。作離字解。不異就是不離。」

二六 呂純陽祖師:『悟道聖者。了達有形假體。不能久住世間。故曰:「色則是空。」又觀無形實性。非假體不能作用。故曰:「空則是色」。今人學道。非執迷於空。便執迷於色。然則以空為理者。謂之空諦。而以色為理者。謂之俗諦。心經云:「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」。乃示二者不異也。即歸於中道之實諦也。實諦者。聖人所見真實圓融無缺之理也。世人所言「收圓」。即指實諦也。』

二七 佛學辭典:「真空注之實相名為空相。」

注:華嚴經:「非空之空。是大乘至極之真空。」

二八 斌宗法師:「譬喻:電球投於電則光。謂之生。而電亦不見其生。棄之則暗。謂之滅。而電亦不見其滅。光暗有生滅。而電唯是一體。本無生滅。」

二九 六祖壇經:「臥輪有伎倆。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。菩提日日長。惠能沒伎倆。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。菩提作麼長。」

三O 呂純陽祖師曰:「今人之不斷百思想。素縑不斷五彩也。六祖之不斷百思想。明鏡不斷萬像也。今人之對境心數起。枯木之遇火而煙起。六祖之對境心數起。空谷之遇呼而聲起。」

三一 斌宗法師:「日光照於污泥。終不隨之而垢。照於澄潭。亦不因之而清。水有清濁。而日光唯是一體。本無垢淨。」

三二 神秀:

      身是菩提樹  心如明鏡臺  時時勤佛拭  勿使惹塵埃

      惠能:

      菩提本無樹  明鏡亦非臺  本來無一物  何處惹塵埃

三三 斌宗法師:「譬喻:掘地取空。掘時空生而不見虛空之增。塞時空滅亦不見虛空之減。地有空塞。而虛空是一體。本無增減。」

三四 呂純陽祖師:「諸法空相。心處真空。故不生不滅。諸法空相。不思善。不思惡。故不垢不淨。諸法空相。般若常在。本自圓滿。非可加之增。使其減。故不增不減。」

三五 佛學辭典:「不思善。不思惡。絕善惡之思量也。」

      惠能六祖:「不思善。不思惡。是本來面目。」

三六 呂純陽祖師曰:「思善。思惡乃第六識之搖。單思善。不思惡則第八識之動。不思善。不思惡即心空無一物。是轉於第九識之靜識。達此境界即見出如來之自性也。」

三七 修真錄:「無善無惡是性之靜。有善無惡是心之動。有善有惡是意之搖。無善有惡是物之終。」

三八 佛學辭典:「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。根為能生之義。此六根對於六塵而生六識。故名為根。」「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也。此六境與六根接。則坌污了淨心。故謂之塵。」

三九 修真錄:「識者。了別之義。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。即眼身鼻舌身意等之六根。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。生見聞齅嘗覺想等之了別作用。而成眼識界。耳識界。鼻識界。舌識界。身識界。意識界。等六識也。」

四O 眼根界 見色塵界 生眼識界

      耳根界 聞聲塵界 生耳識界

      鼻根界 齅香塵界 生鼻識界

      舌根界 嘗味塵界 生舌識界

      身根界 覺觸塵界 生身識界

      意根界 想法塵界 生意識界

四一 修真錄:「視而不見。眼根不受色塵所坌污。故不生眼識。眼識不生則無眼根界。無色塵界。無眼識界。聽而不聞。嗅而不知其香。食而不知其味。觸而不感。對境無情等亦如是。十八界空。無到極處。由第六識之意識轉到第九識。寂然不動。故日。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」

四二 佛學辭典:「無明。謂闇鈍之心。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。即癡之異名也。」

四三 修真錄:「啟靈者。啟發靈光也。無明心滅。智慧心生。則靈光出現。」

四四 呂純陽祖師:「無老死。指真性。非指假體。無無明盡。成仙成佛。法身不老不死。故云。無老死盡。」

四五 道德經:「死而不亡者。壽。」

四六 大乘義章:「菩提蕯埵。胡語。此方翻譯為道眾生。具修自利利他之道眾生。」

四七 法華玄贊:「菩提覺義。是所求果。蕯埵有情義。是自身也。求菩提之有情者。故曰菩提薩埵。」

四八 呂純陽祖師:「罣者。留戀也。礙者。阻礙也。般若妙智慧生。心若太虛。不著一物。不受拘束。還有甚麼留戀阻礙耶。是以心無罣礙也。」

四九 圓覺經:「一切眾生。從無始來。種種顛倒。猶如迷人。四方易處。」

五O 大智度論:「一.常顛倒。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者。二.樂顛倒。於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者。三.淨顛倒。於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者。四.我顛倒。於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者。」

五一 佛學辭典:「大明咒者。放大光明。破眾生昏闇之真言。」

五二 佛學辭典:「更無過上。故名無上。」

五三 道教辭典:「無上者。謂至高。至上。無可再上也。」

五四 佛學辭典:「無等等者。無等。無等也。謂此咒獨絕無倫也。」

五五 達賴喇嘛:『了解「空性」與「無我」。才是達到究竟。通過「戒定慧」三學。可以證得「無我智慧」。心經說:「揭諦。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菩提娑婆訶。」就是說:「去吧。去吧。去彼岸吧。大家去彼岸吧。大道究竟圓滿」。經由修行出世間法門。才能根除煩惱障。』

五六 佛學大辭典:『「出世間」。對「世間」之稱。一切生死之法為「世間」。湼槃之法為「出世間」。即:「苦集」二諦。「世間」也。「滅道」二諦。「出世間」也。』

五七 般若心經入門(二)(略記)「玄奘三藏法師當時所以不翻咒語。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。原語並不是不能翻而是翻譯了後。語義的感受不同。│中略│。本來是說穿了。沒有什麼秘密可說。但這平凡的事。普通淺顯的道理。要讓它深入人心。發生共鳴的感動。就得下相當修鍊的工夫。在修鍊期間。就必須要保持適度的秘密。│中略│。以通俗淺白的語義解釋。那就是說:「我也覺悟達彼岸。人也覺悟達彼岸。一切人都使度達彼岸。我人於是全部成就了開悟的正道。」有的人對於上述的言辭輕蔑。認為不值一文。妨害了求道之心。所以要加以保祕。」

五八 斌宗法師(二):『或有人必欲知其梗概者。那末我只好依照字義略釋如下:「揭諦」。華言去也。度也。謂「般若」甚深功能。能度眾生。去到彼岸。

重言「揭諦」表自度又度人。「波羅揭諦」。「波羅」華言到彼岸。謂「度到彼岸去」的意思。「波羅僧揭諦」。「僧」華言眾也。謂願大「眾」同「度到彼岸去」。「菩提」即無上佛果。「薩婆訶」。華言速疾成就。現在把它調整順序。聯在一起說。便是:「依般若得度去吧(揭諦)。依般若得度去吧(揭諦)。度到彼岸去吧(波羅揭諦)。大眾都到彼岸去吧(波羅僧揭諦)。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提呀(菩提薩婆訶)。」』

 

歸元位

歸元位。形滅體亡。而成鬼神。鬼神乃陰陽二氣的行跡。鬼神也有生命。道乃宇宙的本體。無聲無臭無始無邊。乃宇宙天地以及萬物的無限大生命。乃活潑的活命。是全智全能的大動力。靈也氣也。萬物得其一而生。混沌初開。乃天地得其氣又得其理得其形「日月星辰」得其素「金木水火土」而生凡人與萬物不但得其氣。又得其理。神鬼只得其理氣而已。凡人乃得其全。其理氣、形、質、體、全部。但人與萬物所得素質有時間性。如經過一定時間變化以後就老衰而化解。此仍枯死也就是理、氣離開而素歸原位。所以神鬼只有理氣的結合。而無形體質的煩累。乃靈妙莫測也。凡人為萬物之先智。其靈、氣理比其萬物為多。如能棄其形質之私慾。增益其氣、理,而能宇宙永恆而成聖、仙的大生命合一而參贊天地之化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N2081838 的頭像
    TN2081838

    寶來金龍山玉皇亭(仁正聖堂)主香澄湛

    TN20818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